1, 初三化学实验题 图中反应装置的反应原理是什么?

在初中这套装置确实用得多:主要是液体与块状固体常温反应生成气体,固体放在隔板(隔板不参加反应)上,液体从长颈漏斗加入,U型试管是以连通器,液面不断上升,在隔板上接触固体反应产生气体从右侧导出,关闭弹簧夹,气体产生一多,压强增大,使右侧液面下降与隔板上固体分开反应停止。(向右倾斜U型试管液体与固体也会离开而反应停止)。1.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2.锌粒与西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粉末固体不行。
2, K与水反应的实验装置

实验演示操作方法从煤油里取出一块金属钾,放在干燥玻璃片上,用滤纸吸干煤油。切取像绿豆一样大小的一小块钾,放在装冷水的烧杯里,迅速用玻璃盖好,以免因轻微爆炸而飞溅出液体来。反应完成后滴入几滴酚酞试液,观察溶液颜色。实验现象钾投入水里浮在水面上,反应比钠与水反应剧烈,常使放出氢气燃烧,并发出轻微爆炸声。反应后溶液滴入酚酞后变红。实验结论钾与水发生剧烈反应。而且比钠与水反应剧烈。是因为钾原子与钠原子的电子层数不同,钾的原子半径大于钠的原子半径,钾的金属性强于钠的金属性。化学方程式为 2K+2H2O=2KOH+H2↑
3, 如图是实验室制乙烯的发生装置和乙烯性质实验装置,反应原理为:...

(1)图1中仪器①用于测量反应温度,名称为温度计;仪器②由于盛放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,名称为圆底烧瓶,故答案为:温度计;圆底烧瓶; (2)乙烯的密度与空气密度接近,不能使用排空气法收集,乙烯不溶于水,可以用排水法水解乙烯,故答案为:排水集气法;(3)向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通入乙烯(如图2),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,2-二溴乙烷,所以溶液的颜色很快褪去,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:CH2=CH2+Br2→CH2BrCH2Br,故答案为:加成反应;CH2=CH2+Br2→CH2BrCH2Br.
4, 碳和浓硫酸加热的反应实验装置顺序应该是怎样的

检验顺序1,检验水,后续检验都有水参与所以第一步检验谁2,检验SO2(SO2会干扰CO2)实验装置编号1第一个品红是为了检验SO2,高锰酸钾是为了去除SO2,第二个品红是 确定气体中已经没有SO23,检验CO2答案1:C+2H2SO4=加热=CO2↑+2SO2↑+2H2O2: 4→2→1→33:检验SO2,去除SO2,可用溴水代替,检验SO2去除干净4:硫酸铜粉末(或者无水硫酸铜) 验证水,理由其他产物检验都在洗气瓶中检测必然会有部分瓶中的水带出5:澄清石灰水,CO26:SO2和CO2,H2O(水可能是前面洗气瓶带出)H2O和SO2,CO2(SO2也可以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)SO2和CO2,H2O(理由同1)
相关概念
SO2
二氧化硫(化学式SO2)是最常见、最简单的硫氧化物。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。火山爆发时会喷出该气体,在许多工业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氧化硫。由于煤和石油通常都含有硫元素,因此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。当二氧化硫溶于水中,会形成亚硫酸。若把亚硫酸进一步在PM2.5存在的条件下氧化,便会迅速高效生成硫酸(酸雨的主要成分)。这就是对使用这些燃料作为能源的环境效果的担心的原因之一。 2017年10月27日,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,二氧化硫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。
CO2
二氧化碳(carbon dioxide),一种碳氧化合物,化学式为CO2,化学式量为44.0095,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或无色无嗅而略有酸味的气体,也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,还是空气的组分之一(约占大气总体积的0.03%)。在物理性质方面,二氧化碳的熔点为-78.5℃,沸点为-56.6℃,密度比空气密度大(标准条件下),微溶于水。在化学性质方面,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,热稳定性很高(2000℃时仅有1.8%分解),不能燃烧,通常也不支持燃烧,属于酸性氧化物,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,因与水反应生成的是碳酸,所以是碳酸的酸酐。二氧化碳一般可由高温煅烧石灰石或由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得,主要应用于冷藏易腐败的食品(固态)、作致冷剂(液态)、制造碳化软饮料(气态)和作均相反应的溶剂(超临界状态)等。关于其毒性,研究表明:低浓度的二氧化碳没有毒性,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则会使动物中毒。